注意: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10月25日,若文章包含具有时效性内容,请自行测试或联系作者!
我们倾向于折中
鲁迅说过:“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,折中的。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须在这里开一个窗,大家一定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窗了”。
鲁迅先生的话语从来都是最能戳中人们的要害的。是的,似乎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更倾向于折中。折中什么意思?就简单的例子,小明和他妈妈一起去购物,小明看到了一双自己很喜欢的球鞋,但是价格有点贵。这时候小明如果直接向妈妈提出要这双鞋大概率是不会得到的,而这时小明却指着旁边的一双比它更贵的鞋说要买这双。妈妈肯定是不同意的,于是小明便装作很委屈的样子,作掉眼泪状,妈妈看到,急忙过去哄他,向他说你很快就长大了这双鞋穿不了多久的,到时候扔掉多可惜。小明假装委屈的同时,又故作妥协的样子,于是指向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鞋子。小明妈妈看了看这双鞋的价格,比前面的便宜了一大半,心想还是不能委屈了孩子,于是便答应买下了这双小明真正想要的鞋子。小明巧妙地利用了折中的策略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喜欢的鞋子。这便是折中的道理。
人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,往往为了让事情不过度发展或变为一种极端,倾向于选择一种调和的解法,就是让事情尽可能地在可控的范围内,才能方便解决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事化小,小事化无。在博弈中,折中能让我们以自身妥协一点为代价来换取双方的利益最大化。懂得折中,并不是坏事。
锚定效应
类似的,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锚定效应,或是叫定锚效应。人类在进行决策时,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(这称为锚点),即使这个资讯与这项决定无关。在进行决策时,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资讯(锚点),快速做出决定。在接下来的决定中,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,逐步修正。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,来对其他资讯与决定做出诠释,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,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。例如,
如果一个商品上标明商品原价为100元,现价为50元,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这个商品。然而,如果该商品从一开始就标价为50元,人们就不太可能购买该商品。
再比如,一个经销商可能会标价1000元的商品,然后在特卖期间降价至800元,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很好的优惠。但如果你知道同样的商品在另一家店里的正常价格是600元,你就会认为800元仍然很贵。在这种情况下,600元就是你的锚点,而这个锚点将会影响你对800元的判断。
Comments NOTHING